【格学】结构性思维:透过结构看思考与表达

栏目:产业研究 发布时间:2020-01-06
结构性思维:透过结构看思考与表达

结构性构建汇报内容

一、构建 | 结构性思维

结构性思维定义:从整体思考到局部,是一种层次分明的思考模式。

结构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定义,在汉语词汇领域中,结构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。在互联网思维中,速度快、信息量大,人们接受的更多的是碎片化,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整体化学习。



通过上图记忆力考试可知,当传递的信息内容没有变化,传递的结构发生变化时,就可以产生三个影响:一是有意思了,二是容易记住了,三是产生黏性。这就映射出对信息的整合作用,也就是要建立结构性的概念,目的是让人们从感性变为理性、从隐形变为显性。

二、结论先行 | 根据目标定主题

思想、结构、修辞三要素,这三者在进行表达、信息交换时是同等重要的。如果没有思想内容,就谈不上结构;如果结构不清楚,就谈不上修辞。

在商务环境中,有因有果且原因很复杂,需要论述很长时,一般果在前,也就是结论先行。在时间很紧时,也是果在前。

上图的课堂练习,从学习的角度来看,任何一个表达首先都要有观点,也就是言之有物。从形式上来讲,也就是最好要结论先行。

在这段信息中,有两个结论,一是今天下午的会议开不了了,二是建议将会议挪在周四11点开。所以不论因在前还是果在前,一定要说的结论是“能把今天下午三点的会议改到周四11点去开吗”。

如果只说“我能把会议时间改到周四11点去开吗”,就只说了一个结论,就会出现新的问题,如“哪个会议”。所以在结构性信息过程中,要考虑清楚结论的次数和结论的逻辑关系。

在这段信息中,有四个原因。人们的思考是立体的,但表述是直线的,这四个原因需要排序。排序时首先要做类别排序,要考虑的一类因素是人,一类因素是会议室等其他客观条件。一般重点考虑对事件影响较大的因素。

此段信息中,相关的人的因素有三个,默认的排序方法是按职位排,另外还可考虑其他排序方法。“唐总明天很晚才从外地回来”,这个理由支撑“今天下午的会议开不了了”的结论,还要确认这三个人的时间才可以确定在周四开会,所以一定要保证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匹配性。

这段信息可以整理为“我们可以将今天下午三点的会议改在星期四11点开吗?因为唐总、王经理和小孙都可以参加,并且本周只有周四会议室还没有被预定。”这样两个结论对应两类论据。

结构性思维的四个基本特点:



三、纵向回答/概括式的结构

自上而下问答式对话:1、把一个结论作为主题;2、设想问题,从对方角度出发提问;3、提前准备好答案。



问题的回答就是你表达的一级标题,这里的一级标题需要有中心思想主题句,即观点,这样就会引发听众再次提问,然后再回答来构建二级标题,以此类推,直到你觉得对方疑问都解决了,能够接受你的观点为止,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基础框架就初步搭建完毕。

四、横向的演绎和归纳逻辑结构

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,去认识个别的、特殊的现象的一种论证推理方法。

横向的演绎包括两种形式:1. 标准式;2. 常见式。标准式通过大前提-小前提-结论说服听众,而常见式是通过问题-原因-解决方案完成陈述。下图为标准式结构图:在归纳逻辑结构中,主要包括三种顺序:

1.时间顺序——时间的先后顺序,时间彼此可能存在因果;

2.结构性顺序——将整体分为部分,例如顺时针,从上到下等等;

3.重要性顺序——将事物按重要性或者非重要分组。